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轼年少轻狂被打脸更改座右铭的内容?
苏轼年少轻狂被打脸,知错就改更换座右铭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少年时读了不少书,由于机智敏睿、聪慧过人,常得师长夸赞。苏轼毕竟年少轻狂,恃才傲物,就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日,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上门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苏轼自此惭愧顿悟,方感到学无止境,天外有天,就把对联上下联各加了两个字,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立志发奋自勉,果然成为一代文豪大家,这个故事也从此传为千古佳话。
年少的苏轼早早就名声在外。常言道:“人不轻狂枉少年”,苏轼随着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禁不住就有点飘飘然起来。自认为博览群书,心里就有些小膨胀。于是,有一年,他就写了一副对联,粘贴在大门上。这副对联就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自己当然也是颇为自得。
苏府大门前,自然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不,刚好有个白发老翁路过,上前细瞧,字写的是颇为飘逸,但内容却让老者皱了皱眉头。估计觉得这写联的是过于狂傲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者就来到苏府特地拜访苏轼来了。估计是打听到写这副对联的人就是苏轼。老者言明是来讨教苏轼的。苏轼听说有人要讨教自己,自然不觉得诧异。但一打开老者递上来的书,居然很多字都不认识,一下子就傻眼了,但他毕竟受过良好教育,不认识就是不认识,他如实回答了老者。老者哈哈大笑说:“苏公子,你不是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吗?这区区的一本书就难倒你啦?”说罢,拿回书本,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苏轼愣在当地,思前想后,惭愧不已。但经过这事,他知道了这世上还有很多他不懂的,很多他不了解的,学无止境,万不可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于是,他提笔来到大门前,分别在上联和下联的开头补上2个字,对联就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与苏东坡对联故事有关的阅读题及答案?
故事: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少时,在父亲指导下,勤奋好学,出口成章,常受到别人的称赞,因此,颇有些飘飘然。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上一句是什么?
发奋识遍天下字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全句是“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意思是:发奋要认识遍全天下的字,立下志气要读遍人间的书籍。表达了要读书治学,学无止境的意思。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负心理调节的对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6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