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思维可逆性,运算能力大大提高
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可以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运算,***设演绎思维能力提高。
拓展资料
让·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纳什特尔。他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他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的获得者。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这门学科的典范。他一生留下了60多部专著、500多篇论文,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9月16日,让·皮亚杰在瑞士去世,享年84岁。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心理都以确定不移的顺序经过各认知阶段发展。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开始协调感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出现表象和思维;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等。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这时表象和语言的信号性功能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大大扩展了儿童的智慧活动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和“可逆性”,且自我中心比较突出。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时儿童有了具体运算能力,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运算”(operation) 是皮亚杰的智力成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运算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变换信息的一种特殊的智力程序,而且它是可逆的。但这个时期儿童的运算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时的青少年已有形式运算能力,其心理水平已接近成人。所谓“形式运算”,是“使形式从内容解放出来”,思维超出了所感知的事实或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如根据***设对各种命题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等。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从渐进的量变到跳跃的质变,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学派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6岁为前运算阶段,6-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柏曼。柏曼主张以内分泌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松果腺期(童年)、性腺期(青年)、内分泌全盛期(成年)、内分泌缺乏期(老年)。
第三,按照情欲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佛洛依德认为,按照力比多主要投放的身体部位,儿童发展可以分为:0-1岁口唇期、1-3岁***期、3-6岁前***期、6-15岁潜伏期,15岁之后为生殖期。
第四,以人格特征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艾里克森。其将心理发展分为:0-1岁信任对怀疑,1-3岁自主对羞愧,3-5岁主动对内疚,5-12岁勤奋对自卑,12-20岁角色统一对角色混乱,20-24岁亲密对孤独,24-65岁繁殖对停滞,65岁至死亡完善对失望。
第五,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他主张以游戏和学习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来划分:0-1岁是直接的情感交际活动,1-3岁是操作实物的活动,3-7岁是游戏活动,7-11岁是学习活动,11-15岁是社会公益活动,15-17岁是专业的学习活动。
我自己就是一名学心理学的家长,到底是应该照着教科书育儿呢,还是以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呢?我也纠结过。现在我的孩子和我非常亲密,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会告诉我,连老师都会经常找我打探打探班里的事情和孩子们的想法。
我和我的孩子有时也会由于观点不合而产生矛盾。但是不管多大的分歧,我们很快能够和好。也许在观点上仍然没有统一,但是从情绪上我们可以很快恢复。因为我们彼此都知道,这些问题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解决。
许多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和我说“不”,情绪平静下来后我笑嘻嘻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说“不”呢?他也笑嘻嘻地回答:在我没弄清楚之前,说“不”是最安全的回答。你瞧,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模样,在他这个年龄,他就是这么考虑问题的。如果你着急,那就是你输了!
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心得:
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上可以让我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成长的特点,比如依恋、叛逆、说谎等[_a***_]的形成,这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孩子的发展规律上来看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三十四岁的年纪,发愁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会这样。例如,他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怎么总是回避困难呢,等等。
书上的这些规律是心理学家们观察统计出来的,不是每个孩子必然都会出现。那些焦虑的家长,总会等候着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的出现,然后“照方抓药”。这样你就相当于认定了问题一定会出现,然后孩子就会在你的预期中,活出你“预期”的样子,真的出现这样的行为。
“去问题化”是一个减轻焦虑的好办法,既然有些问题是有规律的,它该出现就一定会出现,那么你就不必真的把它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书上和学校里,都是实施孩子发展规律共性的部分。对于老师、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来说,这是工作。工作就意味着需要标准化、批量化地解决问题——在某个年龄段该学什么、该培养什么,对这个年龄所有孩子都是同质化的理念。
家里最需要的,是实施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灵魂有趣的孩子,而且这样他才会真正意识到他是“你的”孩子,他会有他自己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事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测试的四个阶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5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