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内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学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
1、 心理辅导室主要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不适应等一般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同时也为心理障碍患者提供转介服务。
2、 求询者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要事先与心理辅导室预约,并要准时赴约。若要更改约定时间,请提前与咨询老师联系。
3、 咨询过程中,要予以积极的配合,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咨询作业。
心理咨询时如何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提前准备:在预约咨询前,提前思考自己的问题、需求和感受,并准备好想要讨论的内容。
准时参加咨询:尽量按照预约的时间到访咨询室,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时间,请提前与咨询师联系。
坦诚交流:与咨询师交流时,要坦诚地讲述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不要隐藏或掩饰。
详细描述问题: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的问题或困惑,包括事件的经过、时间、地点和涉及的人物等。
尊重咨询师:尊重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并思考,如有疑问可以提出,但不要攻击或质疑咨询师的权威性。
积极参与咨询:在咨询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提问或寻求建议。
坦诚沟通感受: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的言行或咨询方法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遵守保密原则:咨询过程中涉及的隐私和机密信息应该得到保密,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
心理咨询大家了解吗?做心理咨询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人的一生不容易,小靠父母解决难题。大了,进入社会了,面对人、事、物带来的烦恼,一个一个的难题,都要认真去解决。当我们心态正时,会一 一很好解决。当我们心态出问题时,都是难题了,自己也不知怎么样才好。因此,选择咨询是正确的。咨询就是请教老师,老师是一面镜子,把自己的身心好好照一照,有针对性地修复存在的毛病。然后身心就健康正常了,你的心智、能力不差于别人,生活的自信心还是很强的。关键是咨询请教的老师,如果知识、经验丰富,对事理明白,肯帮助你,那真能帮到你解决问题。其实,咨询请教的人,或是长辈,或是可信任的亲戚朋友,领导,下属。或是出钱找心理咨询师,这个对你不全面了解,帮助不会彻底。身心健康咨询,能彻底帮助你的,最好找佛家有德行的法师,即不太注重钱物的法师,将受益不浅,乃至影响你一生。
心理咨询就是你解不开的结导致你心理压抑,久而久之不释放就形成心理疾病,这时就要去心理咨询对症下药,所以这个很重要,比如抑郁也跟这个有关,有心理问题要正确对待,心理要开朗阳光,多去想些好的事情,多去户外运动或听音乐都是挺好的,祝大家心理愉快
感谢对心悦灵的信任
心理咨询是一种可以通过和心理咨询师沟通,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心理咨询师通过一些心理咨询设备帮助咨询者化解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比如说,心理沙盘,通过咨询者在摆放沙具的过程中,咨询师在一旁引导能够了解到咨询者的潜意识,进一步发现咨询者的问题。
音乐放松椅,在心理咨询室中,咨询者在音乐放松与上进行音乐放松与[_a***_]放松,两者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全身心的放松,实现心理自愈。
最后,在心理咨询时要对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这样才能让心理咨询师抓住问题,帮助你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偏爱哪种来访?
我是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可以坦率地说,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会,也不允许偏爱某一种来访者。
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从两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心理咨询有行业职业***准则,这个准则就是要求心理咨询师要最大限度的考虑来访者的福祉,保障来访者的权益;心理咨询师要有开放的胸怀,尊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的来访者,不得因来为访者的性别、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性取向、职业、衣着打扮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基于这个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不能挑三拣四的选择来访者。
第二,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取向,即擅长咨询的范围,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其精力、能力、时间等有限,心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因此,心理咨询师应在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培训和督导的经历和工作经验,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而有效的专业服务,基于此每个心理咨询师所接待的来访者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心理老师左叔,我的咨询取向就是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其他人群的来访者我不接待,不是我歧视他们,或者有偏爱心理,而是那不是我擅长的领域,这是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自知之明。
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偏爱哪种来访?
心理咨询师是责任是帮助来访者解决有心理问题,消除症状,摆脱痛苦,更正常工作学习,优化性格,提升自信。
心理咨询师希望来访者求助动机强,康复的动机强,积极配合,能管住自己,意志品质比较好,认真完成心理咨询师交办的作业,和咨询的反思,体会。
还有一类来访者,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不努力,知道怎么办,但就是不做。这样的来访者,学生比较多,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溺爱,随性,缺少克制力。还有一种,就是病程太长,经过多次治疗,咨询没有效果,丧失了信心,甚至不相信咨询能康复,不努力,导致效果很差。
曾经调整过一个名牌大学的抑郁症学生,因为数学有关的科目,挂的很多,怎么努力没改变,但是他就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无论多难受,还坚持学习,每天夜间2点睡,4点起,但还是不行,这样的学生自控力好,责任心好,吃苦精神好,进行咨询的效果很好。
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应该继续保持联系吗?
严格来说,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只能在咨访关系存续期间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且尽量通过第三人(一般是机构助理)进行咨访时间的预约和沟通,咨访关系结束后,不能再持续保持私人联系,这是咨访关系的设定,即为了保护来访者,也为了保护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心理咨询师要保持中立性。
咨访过程中,职业特性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不对其遭遇的问题进行主观性的道德评价,来访者在这样的状态下感到被理解和体谅,也更愿意倾诉和积极配合调整自己。但既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心理咨询师也会像很多普通人一样,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个人的价值观,日常生活中难免流露出这些价值观的倾向。如果咨访关系结束后,双方仍保持密切的私人联系,甚至成为朋友,咨询师流露出来的价值观就会颠覆来访者在之前咨访关系中对咨询师的认知,尤其在咨询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和包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因此,咨访关系结束后,总有人想维持这样的关系,来访者不会清晰地分辨出以前的那种让他感觉“和谐美好”的状态,是因为双方是在一种咨访状态,但关系维系在咨访关系外,双方互动的模式必然有所改变,心理咨询师不再像与来访者专有的咨询时间中那样全情关注在来访者身上,这让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疑虑,最终影响来访者的咨询效果。
2、咨访关系被打破很难再续。
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咨访关系,说明来访者对咨询师较为信任和认可,但是当双方从成为私人关系的那刻起,双方的咨访关系就被打破,特别是双方关系进一步成为熟人关系,一旦来访者的问题没有进行彻底解决,则很难向该咨询师“敞开心扉”,探究自己真实的内心,原有的咨访关系难以重建。其结果很可能是来访者重新去寻找一位自己能够信任且适应的另一位咨询师,影响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影响咨询师做出专业的判断和引导。
3、保持咨访关系的设定是对双方的一种保护。
相信很多人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认识一位自己较为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只能每次提前预约才能见面,阐述自己的感受,时效性总会觉得有点延迟,但如果这位心理咨询师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很多事会不会可以随时询问,得到更专业的指点呢?就像认识几个医院的大夫,有什么事随时咨询下,就比排队挂号问一圈感觉来得更轻松一些。这恰恰给来访者造成的结果是,免费的服务反而不珍惜,积极配合解决问题的动力明显弱化,另外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则易被这样的关系困扰,毕竟心理咨询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资产,如果常与来访者保持咨访关系之外的联系,难保不会有个别人不懂分寸,伤害到心理咨询师的私人空间。
所以,不建议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之外,还保持其他层面的联系。心理咨询师只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陪护者,总有分别的时刻,收拾好心情,调整好状态,终归要靠自己一路前行。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头条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咨询室来访须知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4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