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心理调节,胆石症心理调节方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胆石症心理调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胆石症心理调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妈妈查出了轻微的胆结石,真的不用在意吗?
我也有轻微胆结石,疼了两次,四五年了再也没疼过了。我是生完小孩做月子的时候突然疼痛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有胆结石和胆囊炎。医生说是做月子的时候油腻的饮食和吃了太多鸡蛋诱发了胆囊炎。疼起来真的是疼得直打滚,冷汗直流的。后来我就一直很注意饮食,吃清淡多饮水,现在一直没有再复发,医生说胆结石太小了可以不用管它。
我觉得注意饮食非常重要,我除了两次疼痛的时候去医院开过药,其他时候没有吃过药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负担,以免给自己造成重很大的思想压力,这样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不利的。其实结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管不问,一定要积极的去进行治疗,不可以随之任之。建议你可以去看一下中医,中医中药对于治疗结石方面还是有相当好的方法和方剂的,只要你积极的去治疗,效果是不错的,如果你的结石比较小,直接开一些中药的排石冲剂,也是可以的。然后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一定按时的去吃。特别是早餐,有些人由于早上刚起来,经常不喜欢吃早餐。这样就会导致胆内的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内的胆汁浓度升高。久而久之就容易诱发结石的形成。另外平时要少太过吃油腻的食物,多喝水要多运动,所以一定要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再加上积极的治疗,才能够防止结石的发生。
作为一个胃肠肝胆外科的医生,我估计已经无数次告知病人有胆囊结石,但却不需要处理。很多病人住院期间检查出有胆囊结石,结石或多或少,但大多数无胆囊炎症状。像这种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处理的。
我国胆石症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是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多见,多为泥沙样结石,或以泥沙样结石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正常的胆囊管大小约为0.2cm-0.3cm,鉴于以上泥沙样胆结石特点,只要胆囊功能良好,这样的胆囊结石(0.2cm-0.3cm)有较大的机会可以随胆汁自行排出。
而直径大于胆囊管的结石,则比较难被排出,特别是0.5cm-0.8cm这种不大不小的胆囊结石,甚至会出现结石嵌顿、胆绞痛表现。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手术或吃药治疗,目前也没有哪种特效药可以100%把结石溶掉或排出,能有效的都算是***儿。
需要处理的胆囊结石主要包括:合并急/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无症状胆囊结石大于3cm、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肉、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壁明显增厚(钙化)。
这样的胆囊结石,反复受到各种理化因子***,很可能会在未来导致胆囊癌。
大家都知道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所以医生才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我今年3月份查出来胆囊泥沙样结石,引起胆管堵塞和胆绞痛。去年一年多以来,上腹部心口部位疼痛,转氨酶增高,伴有高热和寒战,到医院各项检查,直到今年把胆囊切除了,目前感觉很好,并没有明显的术后不适。
谢邀!
您妈妈查出胆结石,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胆石症患病率为3-10%,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可高达25%。即平均4个老人中有一个患胆囊结石。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得了胆结石,也并不重视,拖着不去治疗。却不知,“小石头”也会有大危害。
胆囊结石常因嵌顿并阻塞胆囊管而引起急性胆囊炎,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进展至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如果继发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可随之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急性腹膜炎、胆肠内瘘或胆石性肠梗阻,总体致死风险大。
胆囊结石可以掉到胆管内,造成胆总管梗阻(多为不完全性梗阻),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引起腹痛、发热、黄疸等胆管炎三联症;如梗阻持续超过5年,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最近碰到了多例老年患者急诊做ERCP手术的,均由此引起。经我们的及时微创内镜处理才都转危为安。
此类胰腺炎占所有急性胰腺炎的50%-60%。其中轻型胰腺炎预后相对良好,但如果是重症胰腺炎,那死亡率就非常高了。今天这例患者就是胆管结石导致了急性胰腺炎,经过我们的ERCP引流,相信明天病情就会明显好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胆石症心理调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胆石症心理调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3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