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咨询师成长有捷径吗?
2、只是在学习的过程,有方法,建议新人学习咨询,先学习咨询的理论框架,了解心理咨询是干什么,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
3、例如学习开车,都是先学习交通规则,有了交通规则的规范,就知道,红绿灯的驾车方法,然后会驾车技术了,就可以直接上路了。如果我们学习咨询搞反了,先参加技术,没有理论框架,学习到后面会学习迷茫,感觉都好,都不知道如何用。
有。当然,现在市面的心理咨询是不可能短期培养出过关咨询师的。不仅理论,技术,都真***难辨。咨询师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才是有效的。咨询师机构,都是拿证的,就知道有效方法有很大问题。
根据中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做心理咨询师有出路吗?
没有出路,这个行业在中国本身的定位就存在问题,导致了心理咨询师行业的鱼龙混杂,更多的是没有科班出身的人在做心理咨询,根本就不知道心理咨询师是什么,如何做心理咨询,搞的这个行业乌烟瘴气,缺乏信任度。
吃不饱饭,进入咨询师行业的人都要再进行咨询方法的培训,这就涉及你要交钱继续学习,本身咨询师就挣得少,再加上深造投入,一般拿这个行业吃饭的肯定是会饿死。
学历太重要,这个行业吃学历,你留学学心理学的和国内毕业的不一样,国内心理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又一个样,双一流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和普通本科的又一个样,而且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的老师带着入行,做心理咨询师起步特别困难。
现在也取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考,以后的咨询环境会更加的混乱,咨询师的行业也就要重新进行建立,风险太大,现在入行早了70年
从现在国内的心理学发展来看,心理学还在雏形阶段,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但毕竟心理学除了个社会有关,大部分还与脑领域相关,特别是你提到的认知神经学这一块。
我们大部分人由于自我认知不清,导致各种病变,其实从科学角度都不能给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庆幸的是就算如此,也有很多前辈们在探索着...
心理咨询师算是门槛最低的一种了,对我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心理咨询,最起码对自我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解释。其次,就是治疗师,现在能考取治疗师的人大部分都是医学背景,无论是催眠还是引导治疗。最后,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贡献者,这些人在心理学前沿不断的在挖掘理论,证实理论等...
虽然,心理咨询师流派比较多,但能合二为一的并不多,这也是人的本性,排斥与比较,所以真正上层的心理咨询师,不仅心胸豁达,还要融汇更多外延的知识,例如哲学、神学、神经学、脑科学等。
但国内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师,仅仅学过一些心理咨询的皮毛,感触了100-200个小时的体验,就开始接案子了,其实,是对很多患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当然,这同样和浮躁的社会有关系,因此你倘若喜欢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对心理认知感兴趣,就不会在乎未来的就业行业如何,倘若你为了赚钱而走到心理咨询师的行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个行业并不赚钱...因为,我们会拿50%的工资给到自己的心理体验师和督导...目的也仅仅是提升自己咨询的能力...
根据中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做心理咨询师有出路吗?
从统计看,中国现在各种心理疾病患者至少有一亿人,这是最保守的,实际数量还会多,有几亿学生,其中厌学的很多,这些人都需要心理咨询摆脱困境,获得新的生活,或者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能力。从这点看,心理咨询师肯定是有出路的,有需求就有市场。
另一组数字,中国现有心理咨询师130万人,做与心理学相关的大概在10%左右,这些人包括学校的心理老师,医院的心理医生,还有各行业,各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但是真正能靠心理咨询生存的大约在2%左右,就是真正有咨询效果,靠咨询收入生存的心理学方面的人才少的可怜。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怪现象呢,难道是有心理疾病就不去看,还是心理学工作者就是不愿意做?都不是,有了心理疾病,[_a***_]痛苦,病人本人包括家属,尤其是家长,到处打听找人,希望快点康复。很多心理学从业者,也是到处学习心理学技术,希望提升自己,达到咨询有效。主要是一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解释不科学,不能和心理疾病的发病原理相符合,所以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说,很多心理咨询师学了一些不实用的知识,导致现在心理咨询的局面。
也没有比较畸形吧,国外的学者和专家也都致力于搞研究呀。而且,中国的心理学基础相对国外来说比较薄弱,夯实基础也挺好的吧。同时,在很多大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比如我的同事,他们单位会专门聘请好的心理咨询师给员工做团体辅导和讲座,我的同学会定期去个人成长,我成都的同学每天接待的客户多到让她不得不转介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跟国外心理咨询师家庭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是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意识的不同,在国外,不仅心理咨询师,律师和医生也家庭化,在中国同样做不到,而相对来说医生和律师更是“刚需”,因此,如果想要心理咨询行业和国外一样火红,或许要经过很多年。但是,这同样也说明了中国的心理咨询师需求潜力巨大。
其实,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出路问题,而是心理咨询师行业良莠不齐,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含金量实在有限,很多看了几遍教学视频、做了几套题的人就能顺利通过三级甚至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其中很多人甚至连几大心里理流派都不清楚,实操能力更是0,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咨询效果可想而知。我想,这可能也是取消心理咨询师考试证书的原因之一吧。
因此,个人觉得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不断积累和学习,用心去体会,当自己足够优秀,自然能吸引很多的来访者来寻求帮助,出路,自然不是问题。
心理咨询行业前景
2、目前市场紧缺心理咨询从业人员
3、心理咨询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越值钱
4、心理咨询师收入比较稳定
5、心理咨询师职业比较交自由
6、心理咨询智能化取代不了
任何行业,都有竟争压力。有些手持心理咨询师证,学习咨询技术属于自我消费,只学习不去当职业。真正把心理咨询师当作职业,都不错。好的心理咨询师,要懂运营,又懂咨询。
为什么咨询师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进心理咨询中?
用一句话来回答的话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都将成为自己。所以将他人的经验完全应用到自己身上,会阻碍人们成为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这方面我有这样的体会。咨询师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到心理咨询中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举个例子:
有不少来访者曾经和我讲,ta的愿望是成为一棵树。
如果此时,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带到咨询中,你会如何理解【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呢?
我相信,一千个咨询师,可能有一千种感受和联想。我曾经在一个小组中和咨询师们分享这个主题,有些人联想到孤独,认为树是单独生长彼此孤立的,所以成为一棵树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独立的空间。有些人联想到树是向上生长的,成为一棵树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能够活出自我,更加向上地生长。
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想到的都不一样。那【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到底是什么?有对错之分吗?咨询师要鼓励或阻止来访者【成为一棵树】吗?
当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时候,就犯了咨询大忌了。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核心,帮助来访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那么,任何思考都需要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既然【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每个人的联想都不一样,那我们能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出发吗?当然就不能。
我们必须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来访者【成为一棵树】的愿望究竟是什么。
首先,作为来访者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他尽快解决心理问题。就像病人去医院一样,他希望的就是医生帮他明确诊断病情,然后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自己尽快摆脱疾病,至于医生曾经得过什么病,怎么治的,对患者没有什么帮助。
其次,咨询师对于患者来说应该是权威和专业的,这样患者才会对咨询师有信心,也更有利于治疗。就像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但是如果咨询师和患者讲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很有可能将这种医患关系变成病友之间在探讨病情,极有可能影响到咨询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使患者对咨询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治疗结果。
第三,如果咨询师讲一些自己的情感经验或生活经历,很可能使患者不自觉的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产生复杂的想法,使原本要咨询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不利于治疗。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在咨询师的讲述中发现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地方,很可能使咨询师和患者产生隔阂,甚至产生敌意,这就破坏了基本的信任基础,使咨询失败!
总之,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入咨询中不但没有什么帮助,还很有可能阻碍甚至破坏咨询!
这是咨询师的职业要求吧,我在我们学校担任心理咨询老师的助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一个合格心理咨询有时间控制,还会有严格隐私保护。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而不是面对面的简单交流,咨询师都会有系统正规的培训,对这个过程有着合理的把控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咨询领域的两个话题: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技巧和价值中立原则。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表露一直以来是颇受争议的咨询技巧,争议点在于***上是否符合来访者利益第一的原则或职业道德,以及对咨询效果是否有利。换言之,心理咨询是服务,而来访者是服务的对象,在咨询室中被谈论的应当是有关于来访者的一切,因此,咨询室里的谈话应围绕来访者,除非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内容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或鼓励来访者,一般情况下,咨询师不能主动提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即使在咨询室中有表达的需求,也应当及时觉察和判断对来访者是否有利。此外,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内容还可能会影响到来访者对咨询师个人的评判,这一点更需谨慎,否则有碍咨访关系的建立。
价值中立则是强调对来访者情感、观念、行为应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而不加入咨询师个人的情感与价值,既不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也不强迫或说服来访者接受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念。当然,咨询过程中,为了实现咨询目标,不免会涉及观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证来访者的利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将咨询师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入咨询过程中而影响到来访者的价值判断,尤其不能以咨询师的个人生活经验来引导来访者处理问题。
总的来说,咨询师不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带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也不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来评价来访者,这是对来访者权益的尊重,也是咨询师的职业道德。
心理咨询师也是有职业***要求的,其中就有一条避免双重关系原则,为了避免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咨询以外的关系,适当的带入咨询师生活经历情感经验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与求职者产生共情,理解求助者,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使求助者健康幸福的生活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2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