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节盲从心理,如何调节盲从心理问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调节盲从心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如何调节盲从心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才能做个不被『盲从』毁掉的人?
我还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新闻挺火,就那个“中国式过马路”,只要人一多,不管红灯还是黄灯,一股脑地往马路对面跑,当时有个词火了,叫“从众”。
其实不只是中国,人们的从众心理都挺严重的。往往有很多人都前赴后继地去做同一件事儿的时候,剩下的少数也会一拥而上。
盲从是人类的通病,一定程度上来说,盲从人群缺乏主见,甚至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恐惧症。
第四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陈更,站在台上演讲时,诗词名句信手拈来,身上萦绕着一层学霸的光环。人们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而她自信的底气,都来自于她阅读过的书籍。
"阅读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你能不能从万千书海里面,挑选出那本最适合现阶段水平,又有营养又好读的书;另一种是你在读书时,能不能被心理、哲学、情绪描述的文字所吸引,能不能沉浸其中。"
读书不是单纯的读书,首先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本,带着思考去阅读,将书里的每一个观点经过独立思考与重新审视,拒绝盲从,才能成为如陈更一样思想独立,自信满满的学霸。
记得曾看过咪蒙写的《好疼的金圣叹》一书,全书用幽默风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些立体的古人形象,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我特别认同她在后记中说的一句话:我写这些不着调,不靠谱的历史文,确实有个卑微的愿望,希望能够启发一些人,不要太听教材的话,不要迷信所谓的常识,不要恪守老旧的规律,带着一点积极的怀疑精神,换一个角度去审视古人、审视自我、审视世界。
其实这个问题,有个核心点。盲从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定位,类似于风筝没有线,轮船没有舵手。所以,不要盲从,就需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定位。
但是我个人认为,寻找定位这个答案太模糊,我感觉去增长见识才是最重要的。听说过这么一个笑话:说在古时候,皇帝微服私访,问到一个农民,问他皇帝是什么样子。农民回答,皇帝肯定有着金锄头,银田地。这是个笑话,但是他所表达的不仅是思维的枷锁,还有就是见识和眼界的重要性。
多读书,多参加活动、比赛,多出去走走,这些都是为了让你看到更多,有更广的眼界,有更多的选择。
这样,当你在看其它人的时候,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行。当然,你可能还会跟从其它人,但是那时的你,已经与你之前,大不相同。
毕竟。同样是去欧洲,旅游者和难民,是不一样的。
如何改变自己人云亦云的缺点?
初看问题,觉得有点偏激,怎么“人云亦云”就成了缺点了呢,不是还有“英雄所见略同”这么个说法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也是常有的事情呢。
后来猜测,题主是觉得自己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只能随声附和,所以痛苦了,想到了改变。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人云亦云的人在性格上有缺乏安全感、胆子小、怕担责任、依赖的特点。性格改变有难度,俗语也讲“江山难改禀性难移”,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付出努力总是能一点一点靠近想要的结果的。具体有以下方法供参考:
一、放自己出去闯
安排自己出去旅行,先从离家近的城市开始,逐步扩展到离家远的城市。出门之前自己做旅行攻略,不用怕考虑不周,现在一部手机在手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搞定。回来以后对自己的旅行攻略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为以后出行积累经验;把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重点描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成功、失败的原因,以后的改进办法。
二、多阅读
古典名著、现代畅销书、时事新闻、花边消息都涉猎,看看相关的评论文章,品一品人家的观察角度和见解,再跟自己的角度和见解对比一下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
三、勤动手
从小事做起,家里洗碗、扫地、擦拭家具等等都伸手干。事情做得多,遇到的问题就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多。问题解决得多了,自信就上来了,就敢担当责任了。
四、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调节盲从心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调节盲从心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nstructoranovacons.com/post/14953.html